肺炎支原體(MP)是兒童急性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病原之一。近年來,大環內酯類耐藥肺炎支原體(MRMP)感染發生率明顯增高,難治性MPP(RMPP)與重癥MPP(SMPP)病例也明顯增多[1-2],成為臨床(chuang)治療中的難點(dian)和熱(re)點(dian)問題。
1.大環內酯類耐藥肺炎支原體(MRMP)感染
MRMP可使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療效降低,是導致RMPP的重要原因。當前可通過MP培養和體外藥敏試驗及PCR法檢測耐藥基因突變來確定是否為MRMP[3],但由于MP對培養條件要求苛刻,培養周期長,臨床很少應用。而通過PCR法檢測耐藥基因突變,可直接檢測呼吸道標本,快速獲得結果,目前應用最廣。
2.難治性肺炎支原體(RMPP)感染
經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正規治療7d及以上,臨床征象加重、仍持續發熱、肺部影像學加重者,可考慮為RMPP[4-5]。但越來越多的證據提示這一標準可能過于嚴格,會使抗MP治療開始過晚,病程和住院時間延長,發生并發癥風險增高[3]。在臨床中,及早識別難治性肺炎支原體肺炎,適(shi)時采(cai)取措施(shi),可以給患兒帶來(lai)更好的(de)預后,同(tong)時也減少醫療糾紛的(de)可能。因此,有學者推薦,若開始抗菌藥物治療后48-72 h仍有發熱,肺部病變進展,即應考慮為RMPP或治療失敗,需及早調整抗菌藥物治療[6]。而近年來,基于多重熒光PCR檢測技術,可在2 小時內對呼吸道樣本中的病原體和耐藥突變位點進行檢測,更加有利于治療方案的及時調整。
3.重癥肺炎支原體(SMPP)感染
MPP病情嚴重,符合社區獲得性肺炎重癥判定標準即為重癥MPP。小兒重癥支原體肺炎往往起病急,病情重,病程長,且并發癥多,嚴重威脅兒童生命健康。研究發現,早期不恰當的使用抗生素治療是重癥MPP發生甚至死亡的高危因素[7],因此,對于MPP及早合理應用抗生素可以避免病情加重。此外,出現耐大環內酯類藥物的基因突變是重癥MPP出現的原因之一,目前研究發現MP的基因突位點是23S rRNA的V區域A2063G 和A2064G [8]。對于臨床常規治療無效,早期進行耐藥基因檢測可以及早提示MPP向重癥MPP發展的可能。
默樂生物肺(fei)炎支(zhi)原(yuan)體核(he)酸(suan)(suan)及(ji)耐藥突變(bian)位點(dian)檢測(ce)試劑盒,利用(yong)多重(zhong)熒光PCR技術同時(shi)檢測(ce)MP核(he)酸(suan)(suan)及(ji)耐藥突變(bian),在感染初期即能檢測(ce),對(dui)于難治(zhi)性與重(zhong)癥支(zhi)原(yuan)體肺(fei)炎的(de)早(zao)期診(zhen)斷具有顯著優勢。